特别策划:博物馆说
特别策划:2021云端中国年
国歌通用手语推广活动举行
美丽乡村,网络真人娱乐:见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多]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田发芽
网络纪录片《劳生不悔》:书写脱贫攻坚的微观记忆
《唐宫夜宴》引争议:“抄袭”帽子不能乱扣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透过元典追寻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
受访者给今年春节档电影打8.0分
苏伯民:让文物保护插上数字化和技术的翅膀
李掖平:引导网络小说具备现实主义精神
韩再芬:戏曲传承中新媒体运用
美丽乡村,见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03-02 09:59:00
为迎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启动推广活动今天在京举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庆70周年
2021年3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迎来建社整整70周年纪念日。
2021-03-02 10:01:00
去国博,看古人的“时装秀”
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展览十分火热,吸引了许多观众排队参观。
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雷锋,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2021-03-02 10:00:00
动画长片《寻龙传说》幕后的中国籍动画师
在迪士尼奇幻世界里点亮魔法——动画长片《寻龙传说》幕后的中国籍动画师。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之树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根系,是中国人民迎风搏浪时的定海神针。
看《博物馆说》 在短视频中领略国宝风采
《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涵盖范围广泛、类型丰富。
练出好身体 迈进开学季
与运动为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充实积极的寒假,还将迎来一个健康快乐的新学期。
建党100周年的重点剧目《香山之夜》
北京人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剧目《香山之夜》将以创造性的手法呈现红色题材。
博物馆里寻味中国年
博物馆里寻味一个中国年,俨然成为了一种新年俗并不断演变。
2021-02-21 09:26:00
让博物馆里的汉唐舞俑“复活”
《唐宫夜宴》的走红,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一次技术与艺术的精彩碰撞。
2021-02-20 09:18:00
多档文化节目成“新春爆款”
在刚刚过去的新春假期,许多观众被这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的节目“簇拥”,也重新发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
古典舞《唐宫夜宴》凭什么“出圈”成为爆款作品
《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调性,少女的娇憨逗趣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
2021-02-19 10:07:00
“文旅融合”能否助推传统戏曲更好传承?
近年来,戏曲演员在旅游景区打造驻场演出品牌成为梨园行吸引更多受众的新尝试。
2021-02-09 09:17:00
民营剧团正在演艺市场蓬勃崛起
近年来,民营剧团的发展为市场带来了新活力。
2021-02-07 09:16:00
在线音乐大有可为
在线音乐平台善于鼓励并激发用户的创造力,它的交互性天然适于“用户生产内容”,用户不仅是消费者,还是推动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参与者。
2021-02-04 09:23:00
濒危剧种该如何发展
百戏盛典进一步推动各地把对濒危剧种的保护落到实处,使戏曲整体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戏曲剧种不断消失的趋势从此被逆转。
2021-02-04 09:27:00
《觉醒年代》:致敬新文化先驱
《觉醒年代》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与艺术深度的优秀电视剧。
2021-03-01 10:19:00
导演赵霁:要让下一代看国漫长大
春节档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目前仍在上映,但排片和票房都有些“冷清”。
2021-02-25 10:15:00
陈彦将推“舞台三部曲”之《喜剧》
继《装台》《主角》后,作家陈彦将于近年推出自己的“舞台三部曲”第三部——《喜剧》。
2021-02-24 10:04:00
2021年票房迎史上最“牛”春节档 电影院焕发生机
“就地过年”助力了中国票房的井喷式复苏,今年春节档电影排片不仅是带动了国产电影行业,而且刺激了影投经济。
2021-02-23 09:52:00
“李焕英”们需要更多公共支持
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感动了大批观众。
春节档票房创佳绩 中国电影新力量挑大梁
2021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强势复苏,不仅以超78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影史同期最高纪录,还赢得了观众的肯定。
2021-02-21 09:29:00
“转移性消费”推高今年春节档票房
高票房令行业欣喜,但也有观点认为:今年票价普遍上涨,或是推高票房的重要因素。
文博遇见数字,开启“云游”新体验
为了让人们足不出户领略文化瑰宝,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文博产品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2021-02-21 09:27:00
读者变为用户,别掉进算法的“陷阱”
用户作为网络时代“技术赋权”的一部分,在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未来社会,能不能在技术协同下,在新的位置上发挥核心作用?
新技术催生版权保护新格局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作品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和传播,版权产业的保护格局也由此发生巨变。
2021-02-09 09:13:00
互联网巨头扎堆春节红包大战 “撒钱”数十亿暗含商业逻辑
短视频巨头布局支付领域并不稀奇,因为跨界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常态。
2021-02-08 10:40:00
讲文化故事,李子柒是个参考答案
如同李子柒短视频刚兴起时主流评论所表达的,这是一种以民间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好方式。
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升级
5G的发展推动了超高清视频产业的升级。
2021-02-08 08:42:00
国风、古风体现传统文化生命力
平台提供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也向着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差异化的良性方向发展。这也推动青年人去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2021-02-08 08:40:00
文化大餐云上享
“网上看剧”和“看网剧”正在成为人们主动选择的新年俗,也培育着新的消费习惯。
人人影视字幕组落幕 版权意识成为行业刚需
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背景下,“人人影视”们的关站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2021-02-05 17:57:00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2月26日在京揭晓。
2021-03-01 09:50:00
文化遗产 开启“孪生”时代
今天北端的奥运场馆建筑、南端的北京大兴机场都是北京中轴线的新时代延续。
2021-03-01 09:48:00
天骄圣地“非遗牧户”里的活态传承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今年48岁的图孟吉日嘎,在自家的大院门口,竖起了大型广告牌。
2021-02-25 09:52:00
“非遗”闽剧经典剧目展演闹元宵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年轻创作者“扮靓”古老世界遗产
不久前,这支名叫《年兽》的8分钟短视频一上线,就引来众多观众围观,令人忍俊不禁。
非遗过年,给“年味”加点料
通过短视频、直播等载体,非遗项目“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强化了非遗的现代化传播。
农村“云上非遗”渐升温
为解城市“原年人”乡愁,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多地开启“云上非遗”活动,让厚植于乡土的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在农村“翻红”升温.
别具一格的“戏出年画”
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可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非遗为节日生活增色添彩
火龙钢花、柳琴戏、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彰显民俗特色,传承非遗文化。
诗词里的元宵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作为春节的延续和高潮,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关于新年的美好期望,是我国最具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021-02-26 09:54:00
“云健身” 潮起来
“云健身”蕴含勃勃生机,居家体育开启一片新天地。
2021-02-17 09:50:00
批评声中 盲盒销售热度不减
盲盒营销应适度,不可过度营销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误导消费者冲动消费。
2021-02-01 09:23:00
美国分公司申请破产 欧舒丹表示中国市场不受影响
欧舒丹在亚太地区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中国市场保持着双位数的强劲业绩增长,未来将持续稳健发展。
2021-01-28 13:50:00
朝代里的服饰“密码”
古代服饰透露了许多历史信息,也可从中认识历代人物的风貌。
2021-01-25 09:35:00
崛起的“萌经济”呼唤更多创意IP
面对“萌经济”,我国相关从业者必须要有远见、有耐心,舍得投入和打磨,如此方能获得更多创意并转化为IP。
2021-01-22 09:21:00
“盲盒+考古”:看看这个宝盒能开出什么
虽说考古盲盒的打开方式跟真实的考古发掘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昂贵的体验价格,以及操作中的浓浓乐趣和未知惊喜,激发了诸多网友对文物、对考古的好奇与兴趣。
2021-01-21 09:45:00
市场规模破百亿 剧本杀能玩多久?
在线上玩了两个礼拜后,他决定转变经营方式,将密室逃脱放弃,改为剧本杀。
2021-01-21 09:34:00
文旅部: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
2020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52.1%。
江西景德镇:千年瓷都年味浓
连日来,瓷都景德镇处处充盈着欢度佳节的热烈氛围,千年古镇飘荡温暖的年味儿。
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火爆,热门影片热门场次一票难求,创下中国影史档期新纪录。
最年味:送您一道全家福
特别策划:云遇中国
近40年挂历小店店主:“只要还有人买就坚持下去”
京剧邂逅交响乐 国家大剧院上演《京城大运河》
国博里的汉服风尚 130件文物带你领略历代服饰变化
【新春走基层】故宫防火人
《国家宝藏》掀起“文博热”